技术专文 

无铅焊锡技术专文

无铅焊锡(lead-free solder)已经是必然的趋势,但选择无铅焊锡的系统并不容易,除了元件本身生产的考量外,最难的是和电路板上锡膏的相容性,尤其在目前有铅与无铅混用的过渡期,问题更是层出不穷,其实症结点就在材料的熔点上。

以目前使用者常用的含铅锡膏(Sn63Pb37)而言,熔点为183℃,而以往元件电极的锡铅比多控制在Sn85Pb15或Sn90 Pb10左右,此范围之合金熔点都在200℃左右,因此,目前业界常使用之215℃ ~ 220℃的回焊(reflow)温度已足够使锡膏及元件之合金均成为液态而融合在一起,但如果元件的表面是使用纯锡的系统,锡的熔点为232℃,则回焊的过程中,元件表面没有熔化,熔化的锡膏只能靠表面张力与元件结合,此种固体与液体的结合,远不及液体与液体的结合,往往造成所谓“爬锡高度不足的“ 的缺陷。这个问题亦造成元件厂商迟迟不敢全面导入无铅的系统。

不能将回焊温度提高,主要原因是必须考虑电路板上其他元件的耐温特性,如主动元件的封装外壳、连接器及电解电容等,都是不耐高温的元件。因此目前含铅焊锡的回焊温度才会维持在目前215℃ ~ 220℃左右。

但这些元件的特性终究也必须改进,因为目前已经被国际电子制作协会(NEMI)建议之“工业标准“无铅锡膏的合金系统有两种:

(1)Sn3.9 Ag0.6 Cu(±0.2%),适合回焊制程,熔点约在217 ~ 218℃之间,建议回焊温度为238 ~ 248℃。 (2)Sn0.7Cu,适合波焊(wave solder),制程熔点为227℃,波焊温度245 ~ 255℃。

此两种系统的制程温度都高于纯锡的熔点,因此,未来真正导入无铅化制程后,纯锡系统的元件才能顺利运作。 对元件电镀制程而,纯锡是最单纯操作的系统,但为了解决目前有铅与无铅锡膏并存的过渡时期,必须再选择另一种无铅的合金系统,下表是目前常被考虑之焊锡合金系统:

表一 无铅焊锡合金系统性性比较表

 

锡-铋

锡-铜

锡-银

润温性

+/-

延性

 

耐蚀性

 

抵抗锡须能力

+/-

 

成本

量产性

+ +

- -

相容性

+/-

++:非常好、 +:好、 +/-:普通、 空白:没有资料

在这些系统中,锡-铋是日本常用的系统,而欧、美则倾向纯锡系统。纯锡的特性相较表中其他合金是比较好的系统,但有研究发现,纯锡对蒸汽老化测试(steam aging) 最敏感,润湿性衰减最快,也就是说氧化最快,这可能会造成储存期限的下降。

锡-银系统成本太高,制程难控制,未来几年内尚无有效解决方案。

锡-铜系统主要是采用(Sn0.7 Cu)这个成份的低温相,但此成份很难监控(特别是底材也是铜),且很容易产生锡须,虽然将铜成份提高至2-3%可以有效抑制锡须, 但制程及成份不易掌控将使锡铜系统在短期内尚无法普遍被接受。

锡-铋系统最早在日本导入,铋是周期表中最靠近铅的元素,因此锡-铋合金也有类似锡-铅合金的特性,铋含量愈高,熔点也愈低,日本曾发展出铋含量高达10% 的合金系统(熔点接近Sn63Pb37 的163℃),但因为机械性质太脆,因此将铋含量 降3%,Sn-3%Bi 有良好的焊锡性及抵抗锡须的能力,因此日本厂商已广为接受, 但欧美厂商对此系统之资料所知有限,接受度并不高。

欧美厂商排斥锡-铋合金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锡-铋遇到铅可能形成锡-铋-铅三相合金,而这种合金可能会有一个96℃的低温相形成,在高低温循环的环境下有机械性质降低的疑虑,因此,仍倾向纯锡。

综合上述之资料可以了解,铋的添加可以降低熔点,且锡-铋系统已经过日本实际应用。为解决目前有铅无铅交接期的纯锡熔点过高之问题,锡-铋是比较适合的选择。

以长远的角度而言,纯锡应该是最终的用系统,特别是以资源再利用的绿色产品的角度来说。但在短期有铅及无铅交替的过渡时期,锡-铋还是广为接受的合金系统。

对于锡-铋的电镀制程而言,制程控制必须注意的要点如下:

(a) 锡铋合金的铋含量会随电镀电流密度降低而增加。
(b) 当电流降为零时铋会黏附在在阳极表面,可以用自动添加系统来解决。
(c) 镍厚度可再降低至 3um 以下。
(d) 电镀锡晶粒大小会影响锡须的生成,晶粒愈大,锡须愈少。研究发现5.2μm Sn+0.18μmNi 底层,几乎没有锡须发生。而其他研究也指出,只要有镍当底层降低电镀锡所受的应力,锡须是可以有效亦制的,至于镍的厚度可参照IBM 的要求。

作者:庄弘毅
瑷司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